形态描述
形态 雄性成鸟(夏羽):额与冠部为辉金黄色,被一条从眼睛绕过后颈的黑线环绕;背和肩羽暗褐,边缘色较淡;腰和尾上覆羽淡褐色;尾羽褐色;翼羽暗褐,边缘茶黄色;头侧和眼先褐色;颏和喉苍白;胸部黑色,下体余部为暗淡的茶黄色,并在胸后和胁部具有褐色条纹。
雄性成鸟(冬羽):额与冠部暗褐,羽缘苍淡;眉纹金黄色;上体和翅羽暗褐,具有宽的茶黄一棕色边缘;髭纹暗褐,其上具一黄色块斑;眼上具一淡黄色块斑;颈侧则具一鲜黄色块斑;颏和喉淡黄色;胸羽暗茶黄色,羽基黑色,并且这些羽毛的茶黄色不久会消失,因此到1或2月间胸部几乎为黑色。
雌性成鸟:与雄性成鸟冬羽相似,但黄色部分和胸部的黑色均显淡。
幼鸟:下体有较明显的条纹,头部少黄色。
虹膜淡褐色;嘴珍珠白或淡蓝石板色;脚淡肉色或带黄肉色。
量衡度:
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
♂♂(3) 20,—,—, 125,127,140 14.3,15.8,16 63,63,65 43.6,45,46 19,20,20
♀(1) 17 120 15 64 44.5 20
雄性成鸟(冬羽):额与冠部暗褐,羽缘苍淡;眉纹金黄色;上体和翅羽暗褐,具有宽的茶黄一棕色边缘;髭纹暗褐,其上具一黄色块斑;眼上具一淡黄色块斑;颈侧则具一鲜黄色块斑;颏和喉淡黄色;胸羽暗茶黄色,羽基黑色,并且这些羽毛的茶黄色不久会消失,因此到1或2月间胸部几乎为黑色。
雌性成鸟:与雄性成鸟冬羽相似,但黄色部分和胸部的黑色均显淡。
幼鸟:下体有较明显的条纹,头部少黄色。
虹膜淡褐色;嘴珍珠白或淡蓝石板色;脚淡肉色或带黄肉色。
量衡度:
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
♂♂(3) 20,—,—, 125,127,140 14.3,15.8,16 63,63,65 43.6,45,46 19,20,20
♀(1) 17 120 15 64 44.5 20
鉴别特征
鉴别特征 体形似麻雀。繁殖期雄鸟冠部黄色;上体暗褐;胸部黑色,下体余部茶黄色,胸后和胁部具褐色条纹。雌鸟和雄鸟冬羽为冠部暗褐色,与上体相似,颈侧具鲜黄色块斑。
大小
量衡度:
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
♂♂(3) 20,—,—, 125,127,140 14.3,15.8,16 63,63,65 43.6,45,46 19,20,20
♀(1) 17 120 15 64 44.5 20
;
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
♂♂(3) 20,—,—, 125,127,140 14.3,15.8,16 63,63,65 43.6,45,46 19,20,20
♀(1) 17 120 15 64 44.5 20
;
生物学
生态 黑喉织布鸟在我国分布范围狭窄,不常见。据50年代以来在云南数次考察,仅于1960年1月及3月在西双版纳勐腊(海拔640m)的勐龙坝和勐捧坝获得4号标本。生活于开阔的稻田,或见于田边飞机草丛中,营结群生活,最大群可达几百只。胃内食物有稻谷等。
生境信息
生态 黑喉织布鸟在我国分布范围狭窄,不常见。据50年代以来在云南数次考察,仅于1960年1月及3月在西双版纳勐腊(海拔640m)的勐龙坝和勐捧坝获得4号标本。生活于开阔的稻田,或见于田边飞机草丛中,营结群生活,最大群可达几百只。胃内食物有稻谷等。
国外分布
国内分布
分类讨论
分类讨论 中国织布鸟属2种中的其中一种,郑作新(1964,1976)录为纹胸织布鸟(P.manyar),并打了“?”,同时注明“据Rothschild,英国伦敦博物馆未见有采自云南的标本”。彭燕章等(1979)报道于1960年1月和3月,分别在云南西双版纳的勐海和勐腊采到4号织布鸟标本(3♂♂,1♀),当时可能被误认是 P.manyar,后经仔细研究,雄鸟冬羽颈侧有鲜黄色块斑,胸部无宽阔黑色条纹,以此很好与P.manyar和P.philip-pinus相区别,故改定为黑喉织布鸟 P.benghalensis。